6月2日,是著名学者王国维逝世95周年祭日。
王国维,字静安。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他一生淡泊名利,勤勉不怠,唯读书做学问为性命。在哲学、文学、文字学、史学诸领域,开山立派,卓尔不凡,是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但遗憾的是,他突然于民国十六年农历五月初三,端午节前两日,在颐和园鱼藻轩沉昆明湖自尽。
关于王国维为何自沉昆明湖,叶先生曾写了很长的考据文章。她曾在《迦陵说词讲稿》中写道:“他之自沉昆明湖,不止是殉清。如果只为这一点,那他早就该自杀了,为什么又会到民国的清华大学去教书?他对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时局是彻底绝望了。王国维的思想历史在当时的旧文人中很有代表性。”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评介静安词的文章。文章中写到,“王国维的孤独寂寞是一个哲人对整个人生的悲悯。”“王国维就是那个觉醒的人,那个不幸的人。”
叶嘉莹赏评静安:“可怜身是眼中人”
—
叶嘉莹文
原刊于“三联书店三联书情”ID:sanlianshutong
文章节选自《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5)
叶嘉莹
那时台大外文系的老师和同学办了一个《文学杂志》,是夏志清的哥哥夏济安和外文系的一些学生们办的。《文学杂志》是一个文学性的刊物,刊登一些小说、诗歌、翻译和一些评赏的文章。我在中文系教书,外文系有一批学生,像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等人,也都跑来旁听我的课。他们也向中文系的师生要稿子,因此我才写了《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和《从李义山〈嫦娥〉诗谈起》这些文章,发表在《文学杂志》上。
王国维(年12月3日-年6月2日),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图自网络)
《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这篇文章是从王国维引出来的。因为我看到一本王国维的纪念特刊,里面有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前一天给学生写的一个扇面,扇面上写的是两首咏花的七言律诗。我在这篇文章里把从《诗经》以来,所有的咏花诗的不同风格都做了一个比较。
为什么中国的诗人常常咏花呢?因为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一个人要活好几十年,生死的过程不是一下子能看到的。特别是成年以后,今年看起来是这样,明年看起来也还差不多,人的变化是逐渐的。可是花就不一样了,从它含苞,到它开花,到它零落是很快的。就像《桃花扇》里说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样。
我原来以为,王国维自沉前一天写在扇面上的那两首咏花的诗,因为那两首诗写的都是对生命悲苦无常的感觉。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清朝另外一个诗人陈宝琛写的。这两首咏花诗是这样写的:
生灭原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雨里罗衾寒不耐,春阑金缕曲方终。返生香岂人间有,欲奏通明问碧翁。
大雪覆盖下的洛阳龙门石窟,这一佛教圣地曾不断出现在唐人的诗歌中。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喋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且小休。
第二首他说“流水前溪去不留”,古《前溪曲》有“花落随流去,何见逐流还”的句子,花虽然落了,水也流走了,不能再回来,可是留下了一缕香气。陆放翁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去者难留,逝者无还,生灭色空,早当了悟。然而最使人难堪的,是逝去之后留下的难忘的余情,所以下面说“余香骀荡碧池头”,这“余香”的“骀荡”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
“燕衔鱼喋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花都是要落的,可是每一朵落花的命运是不同的。同是落花,有的零落成泥,被燕子衔去做了巢;有的漂流随水,被游鱼吞到嘴里成为食饵。然而不论被燕子叼走还是被游鱼吞食,还好像有相亲厚的意思,还是不错的结局。如果落在泥土之中,苔藓之上,就被污秽了。同是落花,命运不同各有因缘。
“委蜕大难求净土”,“委蜕”就是摆脱,离开尘世。可是离开尘世到哪里去呢?“难求”是难以找到,你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土地。
“伤心最是近高楼”,这里用的是杜甫的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花都是要落的,矮处的花是要落的,高楼上的花也是要落的,可是高楼上的花落就更使你伤心。
“庇根枝叶从来重”,人有生就有死,不足为惜。可是你有没有尽到责任呢?今年的花落了明年还有没有呢?树的根本是不是还在呢?用你的枝叶保护好树的根本从来是最重要的。就像一个人在大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有没有尽到传承的责任呢?
“长夏阴成且小休”,花虽然落了,可是树已长成,而且枝叶繁茂,该尽的责任我也尽了,我可以休息了。这是一个疲于悲苦的人希望早日得到一个休息之所的愿望。我想,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前的心境。
《从李义山〈嫦娥〉诗谈起》这篇文章也是在王国维的影响下写的。我在这篇文章中,从李商隐的《嫦娥》诗谈到王国维,又谈到王维,把诗人的寂寞心做了一个比较。我觉得这几位诗人虽然都是有着一颗寂寞的心,但是他们寂寞的原因和结果是不同的。
静安先生所有的是哲人的悲悯,摩诘居士所有的是修道者的自得,而李义山所有的则是纯诗人的哀感。我对于这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几位诗人的称谓并不一致,我对王国维称“静安先生”,以表现我的一份尊敬之意;对王维称“摩诘居士”,以表现我的一份疏远之感;对于李商隐则不加任何称谓,直呼他的字“义山”,以表示一种近于同类的亲切。这种纯任自己的联想和主观感受的写作方式,其实并不符合一般论文的写作惯例,我觉得约我写稿的《文学杂志》并不是严肃的学术刊物,我写的当然也不必是严肃的学术论文,所以我才敢放笔去随意抒写,没有受体例和形式的限制。
从前我在辅仁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见到文学院院长沈兼士先生书法所写的两句诗:“轮囷胆气唯宜酒,寂寞心情好著书。”人只有在寂寞中才能观察,才能感受,才能读书,才能写作。作为一个诗人,更要有仔细的观察和锐敏的感觉,所以诗人大多都是有寂寞心的。诗人有诗人的感情,常人是不能体会的,就是说常人的境界常人能够体会,可诗人的某一种感情常人不能够理会。王国维所说的“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那也是他离开了尘世,不同于常人的那种感觉和感情。可另一方面你实在离不开常人,你也要过常人的生活,也要经历常人的悲欢哀乐,这就是“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王国维的孤独寂寞是一个哲人对整个人生的悲悯。王国维的感情极为深厚,而理智又促使他研究哲学,希望在哲学中求得了悟与解脱。感情又使得他沉溺在对人生的厌倦和痛苦中不能自拔。我们来看王国维的另一首诗《蚕》:
余家浙水滨,栽桑径百里。年年三四月,春蚕盈筐篚。蠕蠕食复息,蠢蠢眠又起。口腹虽累人,操作终自己。丝尽口卒屠,织就鸳鸯被。一朝毛羽成,委之如敝屣。耑耑索其偶,如马遭鞭棰。呴濡视遗卵,怡然即泥滓。明年二三月,??长孙子。茫茫千万载,辗转周复始。嗟汝竟何为?草草阅生死。岂伊悦此生,抑由天所畀?畀者固不仁,悦者长已矣。劝君歌少息,人生亦如此!
这首诗写的真是极其悲观。“余家浙水滨,栽桑径百里”,是说我的家在浙水边上,这个地方几百里种的都是桑树。“年年三四月,春蚕盈筐篚”,每年三四月份的时候,所有的竹筐都养满了蚕。“蠕蠕食复息,蠢蠢眠又起”,这些蚕蠕动着一口一口地吃着桑叶,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又接着吃。“口腹虽累人,操作终自己”,这是说每个人都要为吃饭忙碌,蚕也是如此。
“丝尽口卒屠,织就鸳鸯被”,等蚕把丝都吐出来了,它就自己给自己做一个茧,这里把茧比作鸳鸯被。“一朝毛羽成,委之如敝屣”,一旦有一天蛾子的翅膀长成了,它就把原来的茧当作外壳丢掉了。“耑耑索其偶,如马遭鞭箠”,这些蛾子就像被鞭子抽打着一样,迫不及待地去追求配偶。这里王国维是受了叔本华的“意欲”之说的影响,就是说人生都是在欲望的驱使之下,不管你是在追求饮食的欲望,还是追求配偶的欲望。“呴濡视遗卵,怡然即泥滓”,是说等蛾子有了配偶,产了卵,它就很安心地归于泥土了。这就是蚕的一生,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然后有了配偶,产了卵,就死了。
“明年二三月,??长孙子”,到了明年二三月份,这些蛾子产的卵就孵化出来,变成了小蚕。“茫茫千万载,辗转周复始”,天地之间,千万余年都是如此,一代一代地循环。“嗟汝竟何为?草草阅生死”,我就笑你们这些蚕啊,你们这一生有什么意义呢?这么匆匆忙忙地来了又死了。“岂伊悦此生,抑由天所畀”,是你们这些蚕果然喜欢这样的生活,还是真有个上天让你们这样生活呢?“畀者固不仁,悦者长已矣”,如果真的有个上天让你们过这样的生活,那是天地不仁,如果是你们自己愿意过这样的生活,那我无话可说。“劝君歌少息,人生亦如此”,我劝你们还是停下来不要唱这首歌了,人生不也就是这样吗!这就是王国维看到的人生。
我觉得一般人都是在欲望的驱使之下过这样的生活。一个人过着像蚕这样愚蠢的劳苦的没有意义的生活,但他自己不以为他是劳苦的、他是愚蠢的,他是心甘情愿这样过的还不算什么,他没有觉醒。痛苦的人是什么?痛苦的人是他醒了以后,觉得他是劳苦的,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可是他又跳不出去,还得过这样的生活。这就是“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就如同一个人死了,尸身已经腐烂了,长满了蚂蚁、蛆虫,他也不知道,没有痛苦。难堪的是,有一个人死了,可他没有完全死掉,他还有知觉,是清醒的。他看见自己这样的腐烂,那才真是一件痛苦的事。王国维就是那个觉醒的人,那个不幸的人。这是那时我对王国维的解说。
*文中配图除标注外,均选自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相关推荐
叶嘉莹著
“中华文化新读”丛书
活字文化策划
四川人民出版社
年版
小词,本是宴乐助兴之作,却因士大夫在创作时无意或有意地带入家国之思,使其精神内涵呈现丰富层次,形成幽微深曲的美感特质。从两宋之苏东坡、辛稼轩,至清之张惠言、陈曾寿,再到民国之吕碧城、沈祖棻,叶先生在本书中透过一首首经典词作,将传统读书人于小词中折射出的隐忍持守、家国抱负尽数展现,极佳诠释了“兴于微言”的词之特质,以及潜藏其中的士人修养。《兴于微言:小词中的士人修养》
行人文化/活字文化编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0
《掬水月在手》以同名传记电影大量采访素材为基础,将百万字录音稿系统整编,辅以百余张高清剧照、手稿信札,补充了因影片时长所限无法展现的更多内容,立体展现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
本书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以期让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因叶先生的存在而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原标题:《叶嘉莹|残酷无情的时代里,王国维就是那个觉醒的人、不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