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蚕马》,那传奇而悲壮的故事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据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他的小说《雪国》中,依据“蚕马”的意象,为女主人取名为“驹子”,暗喻了她的爱情徒劳无果。
《蚕马》讲的是一个上古时期的故事。有一个男人被掠走,家中只剩下妻子和女儿,他们只得和家中的一匹马相伴而生,孤儿寡母,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有一天女孩的母亲喃喃地自语道:“如果有人能把我的丈夫救回来,我就把女儿嫁给他。”
沒曾想,此话一出,听者“有心”了,家中的这匹马立刻飞奔而去,不几日,竟然真的将她的丈夫带回来了。
一家人欢欣之余,妻子将事情的原委细细道来。她的丈夫非常惊异,但他坚决不同意,干脆将马杀掉了。
随后,他把马皮晾晒在院子里。某日,女儿与小伙伴们在院中嬉戏,忽然,那张马匹神奇的复活了,它决然而起,似一股飓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卷走了他的女儿。最终,他们在一棵桑树上看到了女儿,她已化为蚕,马皮化为茧。
马的血性、狂怒、悲壮,以及令人魂飞魄散的场景,我们完全能够想象。
从马之悲壮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可以说,这匹马非常爱女孩,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它相信,女孩母亲的承诺就是女孩的承诺。本来只能“远远地注视女孩背影”的爱情,如今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实现了。
它相信世道之人,言而有信。
可是,女孩父亲的失信、决绝和残忍,戕害了它生命中最可宝贵的爱情和性命。“被欺骗”使它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愤怒,由此,一个男人的蛮横与狂野之心如排山倒海般地爆发了。
可以说,这是一个因“言而无信”而导致的爱情悲剧。爱情之果,“诚信”为核,这是千古不变的爱情道德。至此,我又想起“尾声抱柱”的故事。
春秋时,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迁居梁地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姑娘,两人一见倾心。但姑娘的父母坚决反对,他们嫌弃尾生家境贫寒。
真正相爱的人,是任何力量也拆不散的。
有一天,两人决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会面,然后私奔。
这天,尾声早早地来到桥上,满怀喜悦地等着自己心爱的人。岂料,山洪暴发,汹涌的江水迅速淹没了尾生的膝盖。此时,他的耳边响起了他和姑娘的铮铮誓言,他死死地抱住桥柱,坚持着、等待着,最终被活活淹死。
姑娘千方百计逃出被禁锢的家,当她看到尾生抱柱而死的情景时,悲痛欲绝,伏尸恸哭。相爱之人,岂能阴阳两隔,姑姑遂举身投入咆哮的滚滚江水之中。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听到这个故事而被感动,但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一份纯真的爱情。
爱情之神圣,不容虚假,不容敷衍,更不容欺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和大陆通邮后,两岸发生了许多骨肉团圆的感人故事。我的邻居奶奶就是故事中的一位。
记得有一天放学,奶奶把我叫到她家,神秘兮兮的拿出来一个布包,打开一看,全是彩色照片。她指着照片中一位老人告诉我说,这就是她的丈夫。
我很是诧异,这么多年了,我从未见过她的丈夫。不等我详问,老奶奶已兴致勃勃地指着照片上的人介绍说:这是我的丈夫、这是他现在的妻子、这是他的两个女儿。
看着白发苍苍,年近古稀之年的奶奶,我禁不住心酸地问道:“奶奶,你不难过吗?”她抬起头,脸上荡漾着我从未见过的那种幸福,她说:“我恰如他死了又活了,他有现在的妻子照顾,我才高兴。这么多年我都在找他,今天我终于找到,我死而无憾了!”奶奶边说,边擦着眼里涌出的泪水,此时,她是喜悦,还是悲伤,个中滋味只有奶奶心里明白。
40多年的等待,为着一纸婚约,奶奶无怨无悔。丈夫的再婚,在世俗观念中是“背叛”,但奶奶却认为这是他的“重生”。
爱情的最高道德是——诚信;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