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黎明关水族乡来了位“日记姐”!
她的日记就像本百科全书
蚕农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找她
这是怎么回事?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日记姐”的故事吧
“这几天,蚕房基地建设全面铺开,基地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我和老板都忙得不得了,这场面真的是紧张、活跃,振奋人心。”今年6月9日,兰艳嫩在日记中写道,希望华丰公司的养蚕业迅速发展、突飞猛进、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在荔波树立示范基地,争做养蚕标兵。
□兰艳嫩正在忙着给小蚕喂桑叶
近一年来
无论天晴下雨,兰艳嫩在黎明关最担心的就是荔波的“蚕宝宝”。不管大事小事,她都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写在日记本里。在黎明关生活近一年来,不少蚕农都认识她,因此,她也成了蚕农的知心人、好朋友。
□兰艳嫩拿出日记本,给西竹村村民蒙文翠看自己的心得体会
□村民蒙文翠在向兰艳嫩学习养蚕技术
据悉,兰艳嫩是广西环江县思恩镇城北社区的一位普通群众,今年56岁。年,受周围人的影响,她开始学习养蚕,刚开始根本不懂如何养蚕,更谈不上养好蚕。但她很勤奋、好学,没多久就学会了,几年下来已从“门外汉”变为“行家里手”,在种桑养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一家人也通过养蚕走上了致富路。
一个广西的养蚕能手
怎么跑来了荔波教大家养蚕?
去年10月的一天,县农工局阮义林给她打电话,说荔波这边正在发展种桑养蚕,有企业想请她来指导一下。于是天,刚从浙江到荔波发展种桑养蚕的老板陶华(即华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就开车去到了兰艳嫩家。于是,兰艳嫩带他们看了自己的桑地和蚕房。“他们问的很仔细,关于养蚕的事基本都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兰艳嫩说,十多年来的养蚕经验,她毫不保留地告诉了陶华兄弟俩。
经过沟通,兰艳嫩被陶华的盛情和“高薪”邀请所打动,于是她决定跟陶华来到荔波,帮助他们兄弟俩在黎明关发展种桑养蚕,带领当地蚕农一起脱贫致富。去年12月9日,兰艳嫩来到荔波,看到全县到处都是桑园、蚕房,她惊呆了。
于是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虽然年纪稍大,但我精神是十足的,我会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荔波种桑养蚕这份事业中来,为社会发展贡献我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到荔波后,陶华带着兰艳嫩参观了很多桑园、蚕房,她也了解了荔波种桑养蚕的现状。在当地的引导下,黎明关不少蚕农纷纷来到华丰公司向兰艳嫩学习养蚕技术。黎明关西竹村村民蒙文翠就是其中之一,她跟着兰艳嫩学到技术后,目前已回家建起了蚕房,最近一个月,蒙文翠还经常来到华丰公司向兰艳嫩讨教。
兰姐,你来我家的蚕房看看吧!
村民甲
兰姐,麻烦你有空来看看我家蚕虫长得怎么样!
村民已
兰姐,你今天有空没,来我家吃饭嘛,今天吃牛肉呢。
村民丙
这段时间,兰艳嫩总是接到不少村民的邀请电话,大家不仅把她当朋友,还把她当亲人。
□兰艳嫩将自己的养蚕经验打印出来,方便为荔波蚕农授课
当看到有的蚕农被动养蚕后,兰艳嫩总是鼓励大家说:“我在广西养了十几年的蚕,从来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补助,但我还是认真养、专心养,你们荔波的农民真幸福,建蚕房有补助、耕地有补助,就连化肥种子都送,如果再不努力脱贫的话,可能真的晚了,只能穷一辈子,希望大家珍惜当前的好机遇,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话,相信在党和的帮助下,就一定能够脱贫致富。”
□兰姐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养蚕经验
采访过程中,兰艳嫩还拿出日记本,向记者展示了她姐姐家年养蚕的基本情况。记者在日记本上看到,今年以来,他姐姐家共养了8批蚕,第一、、第四批养1.5张蚕,第三、第六、第七养了1.25张,第五、第八批养了0.5张,总产量达斤,均价25元/斤,其中第一批蚕茧高达32.5元/斤,收入逾5万元。
□兰姐翻开日记,回顾来荔波后所记录的心得体会
说到荔波县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兰艳嫩十分羡慕党中央给了贵州人民这么好的政策,她也坚信荔波走种桑养蚕这条路是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