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8/5496891.html博物馆征集藏品的诸多方式中,有一项颇为重要,那就是民间上交。特别是在河南、陕西这种文物大省,可以说是随便挖一挖都能挖到宝贝了。
今天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鎏金铜蚕,就是出自一位老汉之手。
池河淘出“蚕宝宝”
池河镇是陕西省石泉县的一处十分有名的“金窝子”。从汉代以来,来此地淘金的人络绎不绝,当地居民也常没事儿来到池河附近淘金补贴家用。毕竟万一中了大奖,那绝对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年冬季,池河镇谭家村的一位老汉谭福全,在结束了一年辛勤的农业劳作之后,终于拥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了。
老谭是一名勤快人,他可不愿意在闲下来的时候待在门口里晒太阳和朋友闲聊。
家里五口子需要养活,光靠他这一年农忙养蚕的收入可不行。于是,老谭叫上了长子、二女和三女一起去池河淘金。
只是这淘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谭四人的铲子在泥地里一锹一锹地探着,把铲出来的泥沙放进簸箕里,再到池河边淘洗。
当时已经接近元旦,小寒三九的天气,老谭等人被冻得手指通红,铲了一上午仍然一无所获。
但老谭倒是不介意,毕竟淘金本就是一件看运气的事情,早就见怪不怪了。但是经过了中午的一番休息,到了下午,老谭的铲子探到了一件金属质感一样的土块。
老谭一阵惊喜,经验告诉他这可能是件稀罕物,于是赶忙把东西挖出来,在池河边仔细地淘洗。在池河涓涓流水的冲刷下,土块上黑色的泥沙逐渐褪去,在下午的阳光下露出了金灿灿的光彩。
真的是金子!老谭按捺着跳动的心,加快了淘洗的速度。但是当这件金属器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凭借着多年的养蚕经验,老谭很快判断出了手中的文物是什么——这竟是一件金蚕!
毫无疑问,展现在老谭手里的,正是一件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重0.01千克,呈昂首吐丝状的一件金蚕。
老谭一家被这出人意料的发现震惊了,立刻收拾行囊,启程回家,并把金蚕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生怕丢在了半路上。
家中的老谭妻子付远香大姐从丈夫和孩子嘴里得知了消息之后,对这件金蚕更是爱不释手,甚至特意做了个小匣子,用红布仔细的将它包裹了起来
不图名利国宝归公
老谭挖出金蚕的消息如同一阵风传遍了整个村子。一时间,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老谭家想要一睹金蚕的样子。他们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出去后又到处传播,很快,县里的领导也知道了。
县领导立刻组织了文物局的专家来到老谭家拜访,希望能见一见这件金蚕。
老谭对此很是配合。毕竟村里来看热闹的人人多口杂,不少人很是质疑这件金蚕的来历,认为这可能就是一件假货。还有人心思不正,对金蚕下手。
老谭这几周对这种行为也是叫苦不迭,现在正好专家来了,于是赶忙把金蚕拿出来请专家鉴定。
专家仔细查看后给出的结果是,这并不是一件纯金的金蚕,而是鎏金铜蚕,这种鎏金铜蚕造型古朴,必然不是现代工艺品,绝对是货真价实的文物。
但是具体有多么珍贵,价值几何,专家也无法直接确定,于是表示要上报给上级,请他们来做鉴定。
专家在临走时,特意叮嘱老谭,无论如何,都不要在他们回来之前把金蚕卖出去。
毕竟80年代的文物法规尚不如我们现在这样健全,买卖文物的行为很多,造成了大量本应是国宝的珍贵文物流失的情况,博物馆和考古人员也对此头疼不已。
老谭一听,立刻满口答应。不过天下之大,识货的人也不少。老谭家有一件金蚕的消息已经传扬了下去。
很快,就有不少文物贩子就打算将金蚕据为己有了。他们找到老谭开出了不少高价,从几千到一万,最高的甚至开出五万块钱。
要知道,那可是80年代的五万块钱。在那个管富户叫“万元户”的年代,这可是妥妥的天价,足够老谭一家子下辈子吃喝不愁了。但是面对着金钱的诱惑,老谭坚守住了底线。
专家们的话萦绕耳边:这件鎏金铜蚕的发现在国内尚属首例,很可能是国宝级的文物,研究价值不可限量。
老谭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仍然有一颗报国为国的心,既然这金蚕对国家竟能如此重要,那就一定要上交给国家,而不是把金蚕轻易地卖出去。
买家见老谭坚决不卖,渐渐地也开始着急了,不断加大对老谭的“围攻”。
而省会西安距离此地几百里,往返路程要好几天。老谭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最后决定,自己亲自去西安,把金蚕交出去。
但是对于老谭来说,去一趟西安跟出省旅游差不多了。老谭家一生务农,哪里有这么多闲钱供他去西安?
可是老谭不管,他找到亲朋好友,好说歹说,硬是借到了50块钱,这在当时比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还多不少了。于是,老谭怀揣着金蚕,踏上了去往西安的路程。
年9月,老谭带着鎏金铜蚕来到西安,将金蚕捐赠给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鎏金铜蚕的意义
看到金蚕后,陕西省博物馆的专家们一阵惊喜。经过他们的分析研判,最终得出结论:这件鎏金铜蚕是西汉时期的文物。
它的出现,将我国有明确证据的养蚕缫丝的年代直接推进到了汉朝,是当之无愧的国家一级文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宝。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武帝时为了鼓励农民养蚕织绸,特地效仿古蜀国传统,铸造了金蚕数千枚,发给蚕农,令他们挨家挨户祭拜,保佑今年风调雨顺,蚕宝宝免受病害之扰。这件金蚕的出现,雄辩地证明了这段史料的真实性。
在得知了金蚕是真的,而且对于我国历史的研究有这么大的作用后,老谭的一颗心落在了肚子里。
陕西省博物馆的馆员在听说了老谭竟然是借钱来到西安之后,也深受感动。他们不仅凑足了给老谭回去的路费,还帮助老谭把借的钱还清了。
结束语
当年挖出国宝,并大义奉公的老汉谭福全已经于年去世。但是他捐赠出的鎏金铜蚕依然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宝库里,供世人观赏,向世人证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
陕历博大厅的捐赠鸣谢墙里也永远留下了老谭的名字。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强跃向谭福全的女儿谭可菊颁发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荣誉馆员”的证书,以表达对老谭家捐赠国宝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