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偏方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921/4699279.html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怀旧萨克斯《红莓花儿开》03:03来自山径文学社主编肖殿群
知青岁月中的茅屋情趣
文士明
我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其时,农村还比较贫穷落后,我们插队的那个地方,很多人家居住的还是茅屋,只有极少数的房子盖上了青瓦。而且特别分散,稀稀落落地坐落在小山包脚下与田野之畔。
生产队的住房相当困难,所以我们知青点的住房条件是同一批知青(从同一个城镇同时下乡)的几个安置点中最差的,可谓惨不忍睹!最先将我们几人安排在一户社员家后部的杂屋(即不是用来作居室的正房)里借住,房子不但是破旧的茅屋,还矮矮的,黑黑的,阴阴的,实在不成个体统。好在我们的四位姑娘都心灵手巧(我们这个知青点共7人,其中4个是女生),将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井井有条,顿时就有了居家的气氛,还真有“蓬荜生辉”之感。我们住了进去,照常快快乐乐,欢歌笑语,或许这就叫“随遇而安”吧?
住了一段不太长的时日之后,上面可能觉得实在不像个样子,要生产队把暂时作为保管室(正准备修建)的房子腾空。让我们居住。房子只有一间正房,还有后来加砌在其旁边的两间低矮狭小的偏厦,清一色的茅屋,依然是非常破旧简陋的状态。就这样,我们也感到高兴,毕竟比原来的条件略有改善。搬进去的时候,还在靠外的门旁边贴了一副红纸对联,曰:“身居茅屋,眼观全球;脚踏污泥,心忧天下。”这是某红极一时的知青典型说所的豪言壮语,被我们用在此处,倒也实在,的确表现出我们当时满脑子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以及期望“战天斗地”,积极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腔激情,当然,多少也有一点“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揶揄与自我调侃。
然而,出于一般年轻人常有的那种莫名其妙的自尊感和虚荣心,我们从来不主动同别人谈及自己的住房,而当别人向我们提到这个问题时,我们都会平静地表示自己的感觉挺可以,有时还大谈住茅屋的好处与优越性。这样说,固然是不希望让人瞧不起,更不愿意见到别人的同情和悲悯,因为尽管对方是一片好意却毫无实际意义,解决不了具体问题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所说的也并非一味矫情,还真有部分属实,住茅屋的一个最大优越性就是冬暖夏凉,使居住者感觉比较舒适。茅屋顶上覆盖的是紧密的稻草,形成一个厚厚的隔热(保暖)层,夏天的酷热透不进来,冬天的寒风灌不进来,与青瓦盖顶的房子相比较,的确有独特的优势,即冬天不冷一些,夏天不热一些。后来我们将屋顶换成了青瓦,便有了很深切的体会,那瓦屋顶薄薄的,又有数不清的缝隙,根本无法抗拒酷暑与严寒的侵袭,尤其是下雪时特别明显,室内总是白白的一层。每每便情不自禁地怀念起茅屋的好处来,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还不能忘怀。
不过,茅屋的缺点自然更多一些,特别令人担忧的就是“屋漏”。小时读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道住茅屋最怕的是遇上“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情况,而那“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状况又是何等恐怖,何等痛苦的哟!可是茅屋的漏水不单是茅草(稻草)被大风卷走这一个原因,还由于内层的稻草因时间过长而变脆弱或由于发热渗水等缘由被沤坏所致,这一情况无法预测,防不胜防,又往往表现为多发性和密集型,最伤脑筋最烦人。我们就多次遭遇过屋漏的困境,有时候动用所有能装水的器皿接“漏”,甚至连漱口杯、饭碗都使用上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有一次正在吃饭的时候突降暴雨,那屋漏得使我们端着饭菜四处转移,最后只好跑到邻居家的堂屋中,蹲在地上才把饭吃完。若是夜晚睡觉时床铺上方漏雨,就会更不得安宁,令人非常难受。而更难受的事则是,茅屋的“屋漏水”(当地叫法)特别肮脏,黑黄黑黄的,具有一股极其难闻的陈腐腥臭味,特易玷污室内的用具,若是掉到蚊帐、被褥和衣物上面,反复搓洗都难以洁净,尤其是那臭味好长时间也消失不了,害得大家在屋漏时都不敢穿浅色特别是白色的衣服;而若是掉到食物上,则根本无法食用,哪怕是难得一见的美食也只能倒掉喂猪。
屋漏使我们常常遭遇到的是望“漏”兴叹、欲哭无泪的窘境,迫使我们只好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于是,每当刮大风的时候,我们就会跑到户外,仔细观察屋顶的状况。一旦发现有被风掀开或被卷走稻草的现象,立刻找来楼梯,爬上屋顶,用稻草进行填充修补,扎紧整平,再用木板、木头、石板、石头、砖块之类重物紧紧压住。在大风中,蹲在倾斜滑溜的屋面上做这等事,显得颇有几分惊险性,尤其是夜间仅凭一支手电照明时,又尤其处于寒风冷雨当中,则更带有如同抢险救灾那样紧张艰辛的意味。也因此,乡间茅屋的屋面便会普遍性地出现放有上述重物的情况,令没住过茅屋的人特别是城里来的朋友很是不解,我们开玩笑说那是狂风刮上去的,他们惊愕得睁大了眼睛,但终究不肯相信。不过,过去了一段时间后,有些耿耿于怀者还会追问,那到底是咋回事呢?
真正能够比较彻底解决“屋漏”问题的办法是,每隔两三年将屋面彻底翻修一次,即把原先的盖草全部掀下来,用新稻草重新盖一次。如果每年都能将屋面上半部的稻草换成新稻草则更好。这是我们当时一件最大的“家事”,首先请有经验的社员估算好稻草的需要量,再向生产队提出购买申请。待收割完毕后,我们就得把属于自己的稻草及时拖到田边田头晾晒,达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后,将它们一担一担搬运到自家房子周围,继续晾晒,当时我们只能利用生产队下工后的时间做这件事,只要有点能见度,我们每每会忙到夜深,才洗尽满身的淋漓尽大汗,休息睡觉。稻草数量多,半干的稻草担子显得非常沉重,是一个典型的重活,每次都使人极其的辛苦。至稻草彻底干燥后,再在靠近屋檐处码成草垛。
待到闲空的晴朗秋日里,便请来有技术的社员为我们翻修屋面。事前,我们要用稻草搓成许多条在中部分岔而形成两股的草绳,草绳的下端再绑上一根一尺多长的小棍(木头、竹棒、树枝均可),做成将分散的稻草束紧绑牢靠的“别子”。施工的时候,社员自然是师傅,我们则在下面充当副工,不断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将草垛上的稻草一捆一捆地扔至屋面上所指定的地方。然后师傅将稻草整齐均匀地铺在屋面上,铺完一层后,师傅会不时地用特制的工具,一根下端削尖并有孔洞的长竹竿穿透屋面,伸下来让我们放进一根“别子”,再拿上去,用“别子”把稻草牢牢地稳稳地捆绑住。不断地伸下竹竿,不断地放进“别子”,不断地将铺上的稻草牢牢捆绑好,工作就这样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层的任务完成后,又开始铺新的一层,如此不断地重复进行,直至全部工作的完成。一个平整美观、黄橙橙的、散发着稻草清香的屋面呈现在眼前,为我们的整个房子增添了很大的亮色,还使我们感到特别的高兴。这高兴,一方面是因为可以获得一个较长时期的安宁与舒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一成功无疑包含着自己的努力与付出的艰辛,更被我们认为是自己当时热衷的“战天斗地”所取得的收获和成果,弥足珍贵。茅屋屋面的大翻修,师傅的技术和经验绝对不可或缺,但他干的是细致活,劳动强度倒不是很大,真正受累的是做副工的我们,特别是朝房顶扔稻草是重活,常搞得我们浑身大汗淋漓,疲惫不堪,可我们不以为苦,因为是在为自己“谋幸福”,值得!必须!还觉得做这个事情很有意思、蛮有趣味的。
几个回合(我们也常去帮助社员家干这个)下来,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全套技术,完全可以自己单干了。但我们终究没有这样做,除了小范围的修补自己干以外,大一点的翻修还是请社员师傅,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毕竟经验丰富与技术老到一些,能够更好的保证质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请的社员师傅,既要按数倍于男主劳力的日工分值算给他们工分,还要依照当地招待正式匠工的规矩,给予好酒好饭菜外加香烟的热情款待,这是他们很难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我们没有任何必要造成扫兴的场面,更不希望彼此之间相当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而产生嫌隙。事实上,由社员师傅创造出来的良好效果,肯定比我们自己干要坚持得长久一些,而且还越来越显得更好。这按当今的时髦用语来说,是为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茅屋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有的小动物爱在屋面的稻草里筑巢而居,这也是造成屋漏的原因之一。例如麻雀便很常见,好在麻雀通常只喜爱在屋檐处栖息,带来的骚扰不大,即便造成某种为害也不太碍事。若是老鼠就很难说了,当它在上面吱吱乱叫、四处爬行时,或者冷不防地从头顶掉下一只老鼠来,总是会让人心头发麻,恐怕还会被吓上一大跳。
而更让人烦心的是一种小虫子,是从沤坏腐烂的稻草中衍生出来的,当地人把它叫做“屋毛虫”,个头如蚕子般大小,黑黄的颜色,浑身是毛,外形就显得丑恶无比,所散发出的陈腐恶臭气味同“屋漏水”一个样,还更浓一些,呕心得让人直想吐。屋毛虫时常从房顶掉落下来,同时会掉下一些颜色发黑亦同样散发出腐臭气味的稻草屑,非常污染。有时甚至会掉落一大把稻草屑下来,整个房间立刻充满恶臭,里面的大堆屋毛虫蠕动翻滚,呕心得使人只想夺门而逃。屋毛虫造成的污染虽然不像屋漏水那样,沾上就难得洁净,但后者毕竟有时间性,只在下雨和化雪时才会发生。而前者却无时间性(除开屋面大翻修后一段时期),随时都可能掉下来,随时都可能造成污染,要是掉到食品食物当中,也是根本不能食用。所以,屋毛虫的骚扰特别令人烦不胜烦,更让我们深恶痛绝。
还有更叫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即茅屋顶上可能会钻进去蛇。虽然蛇喜好捕食老鼠,也算是有益动物,但让人瞧见总会产生心惊肉跳之感。记得有一个夏天夜晚,女知青小丁和小王早早地洗漱完毕,上床睡觉了。睡了好一会儿,警醒的小丁忽然听到覆盖在蚊帐顶的塑料布上面簌簌作响,感到有个什么东西在爬动,怎么也叫不醒正在酣睡的小王,只好一个人悄悄向蚊帐顶摸去。谁知一使劲,拉断了挂蚊帐的绳子,蚊帐掉下来将两人罩住。她只好用力推醒小王,捞开蚊帐,两人从蚊帐下面钻了出来。站在床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有茶碗口粗的大蛇,仍在塑料布上慢慢爬动。
两人一激灵,立刻大声惊呼起来。正在外面禾场中乘凉的社员们听到喊声,纷纷赶了过来,冲进房间,有的顺手拿了锄头、棍棒,驻队的地委工作队成员老彭也在其中。在人们的喊打声中,大蛇在室内急速游动起来,大家跟在它后面,一边恶狠狠地高声叫“打”,一边用手中的工具朝大蛇砸去,胆子小的也站在旁边大声助威,巨大的声浪仿佛能把屋顶掀翻。有经验的社员告诉我们,这条大蛇没有毒,俗名叫“老鼠蛇”,大概是专门捕食老鼠的一类蛇,其样子虽然丑恶,但对人并不构成威胁。不过,此刻人们的精神已高度亢奋,不管它有毒无毒,对人类有益无益,大有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心态。
大蛇可能已被逼急了,突然改变了挣扎的方式,将身体笔直树立起来,像箭一般地对直朝屋顶飚,大概它是从屋顶落下来的,还想回到那安全的地方去。它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四处乱飚,口里发出“嘶嘶”的声音,还不时吐出信子,显出特别凶恶的模样。追打的人们更亢奋了,继续穷追不舍。最后,大蛇终于筋疲力尽了,从半空中颓然落下,“啪”的一声掉在知青小丁的皮箱上面。老彭眼明手快,夺过别人的锄头,狠狠地砸在大蛇的“七寸”处。大蛇终于打死了,但是,小丁的皮箱也被砸出了一个大洞。事后,老彭觉得很不好意思,连声说要赔偿,可向来特别善良大度的小丁怎么会让他赔偿呢?立刻婉言谢绝。第二天,我找来质地坚韧的皮纸(民间通常用来糊窗,透亮但不透明)和桐油,将皮箱修补好,此事才算终于完美结束。
茅屋的故事还有很多,体现着我们的苦难辛酸,但也不乏趣味欢乐。而且,当时住茅屋的待遇,从来没有影响过我们的心态与所怀的雄心壮志。不管怎么艰苦,我们在茅屋里都生活得非常平和欢快,我和女知青小丁后来还在茅屋结婚,成家立业,住的时间更长一些,留给我们的记忆与思念也就比其他五个人更多一些。正是:
悲催知青有趣闻,茅屋修炼显精神。艰难困苦淬情志,煅就赤诚报国心。
(本文摘自《文明之士博客文章汇编(第二册)》)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