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漫话旧京现在谁还知道打冰盏儿和打瓢的是 [复制链接]

1#

冰盏儿和打瓢儿是干什么的,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这其实就是老北京的两种买卖。

冰盏儿是走街串巷卖吃食的小贩,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孩子。

打瓢儿是走街串巷卖日杂用品的小贩,当然是卖给大人们了。

冰盏儿为什么叫冰盏儿呢,因为做这一行的小贩不用吆喝,手里拿两个直径七八厘米的铜碗,摞在一起,用手让他们互相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所以也叫打铜碗儿的。孩子们一听到这个声音,就会从家里跑出来,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和小玩意。

打冰盏儿的小贩,一般都是推一辆双轮小车,车上两旁顺排着两个玻璃盒子,里面装着各种吃食。

一般玻璃盒子里都有:瓜子,炒蚕豆,酸枣面,粽子糖,变色糖球,汽水糖,花生蘸,芝麻糖,陈皮糖,泡泡糖,冬天还有冻海棠。车厢里还摆着几个罐子,里面装着糊涂糕,小冰碗,玻璃粉,果子干,酸梅汤,青杏蜜,小画片等等。

这种小贩,一般都带着一个捅彩盒。一般就是一个一尺半长,六七寸宽,一寸厚的一个硬纸盒。里面分成几十个小格子,每个格子也就火柴盒大小,盒子的外面用彩色纸蒙上。小格子里有可能放一块糖,也可能是一个锡铃铛或者是一个捻捻转儿,或者放几张小画片,小孩们每次花俩分钱,可以捅一个格子,至于能捅出什么,就完全看运气了。有时候,能捅出一串玻璃珠子穿的手镯,那就算是大奖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哄孩子的小把戏,但是孩子们捅彩盒的时候,神态还是蛮认真的。这也是为什么打冰盏儿的隔两三天就会来一回,而孩子们还是那么趋之若鹜的原因。

青杏蜜是什么呢?它其实应该叫青杏蘸蜜。麦收之前,青杏就下来了。到时候用两根秫秸杆滚上一团糖稀,吃的时候,拿一个青杏,掰开去核,然后往糖稀上一按,和糖稀混在一起吃,那个味道,先酸后甜,别有一番滋味。我小的还有卖的。

果子干,可能有的人吃过,就是把柿饼和杏干,用手掰成小块,泡在开水里,时间长了,就变成糊状的了,然后切几片鲜藕,放在糊里一拌,酸酸甜甜,鲜藕还嫩脆,特别的好吃。尤其是春节期间,吃的油腻了,把果子干放在屋外冰上几碗,吃的时候,冰冰凉凉,酸酸甜甜,分外的爽口沁心,别有一番滋味。

打瓢儿的,就是推着一辆双轮车,车上装满了一般家用的炊具,卫生用品,以及生活小商品。比如,铁锅,瓷盆,碗,盘子,筷子,笊篱,擀面杖,笼屉,布掸子,鸡毛掸子,支炉,墩布等等,应有尽有。

双轮车上扎起一个井字架,所卖的东西,在架子上整整齐齐码放整齐,可以说,就是一个日用杂货的小店。

因为他们,住户买一些日用品方便之极。为什么他们叫打瓢儿的呢?因为他们也不吆喝,只是在车把旁挂着半个葫芦瓢,卖日用品的只是拿一根六道木不停的敲打葫芦瓢,住户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他们来了,有需求的也就走出家门,选购自己所用的物品了。

不过,我也闹不明白,用打瓢代替吆喝是谁发明的呢?(本文图片为AI绘制,可能不符合题意,只为博您一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