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传统美食篇——小吃
小车牛肉小车牛肉起源于唐代,是怀庆府的著名美食,又叫坨子肉,因经营者多用独轮小车推着沿街叫卖而得名。其加工工艺复杂,牛肉先切块煮制,牛头皮熬汤,然后加多种佐料和卤制冷却成型。食用时大刀环切成薄片,精牛肉与胶原蛋白相间晶莹剔透,酥香诱人,吃一口美透舌尖,入口即化。小车牛肉凝固成型后含水量低,便于冬春季出远门旅途携带,常与烧饼一起作为古代商帮马队出行的干粮。
牛肉丸子牛肉丸子起源于唐代,是怀庆府著名美食之一。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牛肉成为消费主流。牛肉丸子可做军旅食品长途携带,味道鲜美,食用方便,成为老清化街头的一道美食。上世纪八十年代博爱人把牛肉丸子卖到北京、郑州,使其一举成名。做丸子选用优质牛腩,碎切后加淀粉、清化姜、香料粉等辅料,加水饧制后搅匀,然后油炸至金黄,冷却后可趁热干吃,也可加姜葱熬汤。目前清化街早餐摊点仍随处可见牛肉丸子,有孙家、吕黑、丁家、拜记等,还有礼品装的伊辉酥肉丸子,回族经营者居多。
羊杂碎古怀庆府清化镇的羊杂碎很出名,经营者多为回族。取羊脸、羊肚、羊肝、羊蹄等杂碎煮成半熟碎切,锅内放老汤,小火慢炖。食客最喜欢品嚼羊肚羊脸的美味,更喜欢喝羊杂汤泡烧饼、麻烫。味美且实惠。老清化过去的羊杂碎不分品种不论斤称,统统是一锅炖大锅卖,人熟才能吃到好东西。
豆腐汤卯(泡)麻烫豆腐汤卯(泡)麻烫是老清化特别流行的早餐之一。怀庆府方言中卯就是热汤浸泡透的意思;麻烫是用发面合股再扭花,经油炸而成的面食。先把嫩豆腐入锅加老汤煮熟,麻烫切小块分碗备用,食客来了拿起装了麻烫的碗,用滚汤过滤几次把麻烫泡透,然后浇老汤,加豆腐,也可加一块五花肉,吃起来香喷喷的更解馋。
清化街祖新的豆腐汤卯麻烫很出名,主要是汤鲜味厚。
炒凉粉炒凉粉是清化街头流行千年的美食。清化凉粉纯天然绿色,结构瓷实,无论炒或冷调,都能用筷子轻松夹起。
绿豆制作的凉粉坨子结构硬实,吃法有冷调、炒制等多种。家庭多喜欢芥末冷调,食用方便;街头摊贩夏季冷调,冬季以炒凉粉为主,蒜泥必不可少。
过去卖凉粉的扁担挑子走街串巷沿街叫卖,或者到集会上赶场子。凉粉堆在平底锅四周火小的地方热焙,中间有火的地方用来炒制,一次只炒一小碟,而且一定加蒜泥炒的金黄金黄才会出锅。清化、许良、阳庙街头都有炒凉粉。
绿豆丸子绿豆丸子是和牛肉丸子伴生的老清化街头美食。民间百姓买不起牛肉就用家中食材做绿豆丸子,享受另一种乡间味道。炸绿豆丸子的主料是磨好的绿豆面,白萝卜耪细丝,加煮熟的花生黄豆青豆、少许芹菜叶子,炸出的丸子酥软发虚,干吃、煮制均可。煮后味道鲜美入口即化。阳庙的绿豆丸子很有名气。
小米油茶小米油茶不是茶,是怀庆府历史悠久家喻户晓的早点之一。
清化人早餐喜欢油茶,而且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喝油茶。在家里炒茶面有很多规矩:过了正月初十才能炒茶面,炒单不炒双,茶不炒空,炒时锅里放红枣和带壳的花生。做油茶要生花生米凉水下锅汤才会发红,加香料粉煮好后再放新鲜豆腐和少许菠菜,软乎乎的豆腐和脆蹦蹦的花生吃到嘴里,味道极美。
清化街头的早餐以油茶居多,最出名的是五街老胡油茶,茶面用小米面炒,味道更香。
清化烧饼清化烧饼是传承千年的家庭主食,能长时间存放,常常装入口袋作为马帮车队路途干粮,吃的时候夹几片小车牛肉更过瘾。后来的烧饼越做越精致,以千层油酥饼为主,加芝麻盐,外面敷上芝麻,烤熟后更加香脆酥美。早年最出名的十街邵记油馅烧饼还要外敷芝麻油烤得金黄香满一条街,堪称清化一绝。
现在做得最好的是麻庄油馅烧饼。但不再使用炉圈了。
煎饼清化煎饼是软汁煎饼,是一种家庭美食。面粉中掺入嫩南瓜丝、萝卜丝、葱花、盐和佐料和成稀面汁,在平底小鏊上抹油两面翻烙熟,即可趁热食用。可用面粉,也可用玉米面加酵母发面积汁,酥软可口,加工方便,也是街头常见的早餐面食,常与玉米面糊涂、小米粥搭配。
擀馍擀馍是老清化人特别喜爱健家庭面食,面粉和匀擀成薄如纸状,在铁鏊上两面翻动烙熟,过去多作晚餐食用。也有卷成一摞用湿布包好,当做干粮外出携带。烙擀馍用无边的大鏊,做成单层素饼叫擀馍,做成多层油饼叫烧油馍,二者不同。烙擀馍要两面都烙出花来才好,常用麦秸火,火势小容易掌握且不会烙糊。吃擀馍一定要配菜,最绝配的素菜是醋溜南瓜丝,肉菜是姜芽肉末,还有蛋炒蚕蛹。铺开擀馍,筷子夹上菜,用筷子一上一下夹住馍菜往一个方向卷,然后折起下端防止汤汁流出,香喷喷的耐嚼解馋。目前中山路东段的银河小吃店烙擀馍最有名气。
小米不翻不翻在清化也叫小米饼,加工前要先煮小米至半熟,然后用小磨磨成米粥,发制后用很小的鼓肚铁鏊在火上烙熟。因为米粥本身就是熟的,所以只烙一面因此叫不翻。吃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米香味道。
小米不翻常常和油茶搭在一起食用。清化街头还有烧油馍、油炸菜角、手抓饼、塌馍等很多主食。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