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油橄榄总理树的故事
TUhjnbcbe - 2021/2/24 18:34:00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地中海文明的使者

油橄榄与油茶、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她在地中海沿岸乱石嶙峋、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枝繁叶茂地生长着,在缺水、大风和高温胁迫下仍能孕育果实、繁衍后代;长寿、多产、顽强和坚忍不拔的她娓娓讲述着地中海人民的故事!

橄榄树点燃了东地中海文明的火种,古往今来,在她的滋养和呵护下,充满灵性,生机勃勃,承载着至高无上的荣耀。数千年来,她是一份既传奇又传统,并蕴含着宗教的庄严和朴素的文化遗产,此笔精神财富不仅根植于种植、收获、榨油和制作、享用地中海美食的生产生活之中,也深深扎根在地中海文明的文化淀层里,结晶成神圣、和平、智慧、知识、富庶、力量、健康和美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和生物进化的密码,油橄榄赠予了人类极其高雅的礼物—增进人类自身健康的共有资源,我们要做的仅仅是认识、保护和弘扬她!

大量史料和考古证明,油橄榄于公元前~年间起源于小亚细亚,经叙利亚传播到希腊及地中海沿岸诸国,广泛种植于欧、亚、美、澳洲40多个国家,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北纬各25°~40°的适生带上,尤如地球的两条“金腰带”。

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作用下,极大地丰富了油橄榄的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目前,世界上名称不同的油橄榄品种有多个,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角度进行分类,有多种,其中主要栽培品种种。

早在公元八世纪,通过“丝绸之路”把油橄榄从波斯传入中国。中国人最早称油橄榄为齐暾果、阿列布。公元9世纪(唐朝),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中记载:“齐暾树,出波斯国(今伊朗),亦出拂林国(今意大利),西域人压为油,以煮饼果。”;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年),宜兴编著的《清文补汇》中也记载“齐暾果,出波斯国”,这个名字是波斯语zeitun的汉译。年,我国农学家邹秉文先生根据其果形似华南所习见的橄榄而又含油较多的特征,将其定名为油橄榄。

解放前,法国传教士和留法学生把油橄榄树苗带入云南、重庆、福建、台湾等地种植。年,法国传教士带入2株油橄榄树苗栽植在云南省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天主教堂旁,年调查时树高8m,胸径25cm;年,留法学生从法国带回油橄榄树苗,栽植在云南省蒙自县草坝蚕种场和重庆等地。年,原农业部顾问、全国人大顾问、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首席代表、农学家邹秉文先生(~)提出了“建议中国引种油橄榄”的提案,被中国政府采纳,开始了中国引种油橄榄的艰辛历程。

二、周恩来总理的油橄榄情结

(一)*政*齐动员组织苗木

年12月13日至年3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等陪同下,对非洲、欧洲和亚洲14国进行友好访问。所到之处,郁郁葱葱的油橄榄树和悠久的油橄榄文化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印象。年12月31日,周总理第一次来到被称为“山鹰之国”的阿尔巴尼亚,开始了为期9天的友好访问,在我驻阿大使馆为周总理举行的元旦欢迎晚会上,周总理问前去参加晚会的徐纬英教授来阿做什么?徐教授向周总理汇报了来阿考察油橄榄栽植、加工等技术情况,这再次加深了周总理对油橄榄的印象。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劳动*第一书记霍查和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在与周总理会见时也谈及油橄榄的有关事宜,阿政府为回报中方长期对阿国的无私援助之情,决定以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的名义赠送周恩来总理1万株油橄榄树苗。

年1月9日,正值阿尔巴尼亚的冬季,降水较多、气温较低、土壤湿度大,给苗木的起运造成了很大困难,阿政府为保质保量尽快将苗木运抵中国想尽了各种办法。当时,他们动员了发罗拉、爱尔巴桑、贝拉特三大农场的职工及农场所在区的*、政、*、机关干部齐动手投入到苗木的组织和装运工作中,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1万多株4年生苗木的剪枝、起苗、包装、运输、装船等全部工作。年1月19日装上“发罗拉”号轮船,1月26日轮船驶离“发罗拉”港口,在遇到红海、印度洋和赤道附近的高温天气时,船长、政委,全体船员以及船上的中国同志,都齐心协力帮助两位专家给苗木浇水,经过22天的长途跋涉,轮船于年2月17日到达广东湛江港,2月18日在湛江港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苗木交接仪式。

周恩来总理在年3月25日接见阿尔巴尼亚立地拉那大学代表团时曾讲到:“这件事要给科学家讲,这是多快好省的典型。1万多株四年生的树苗,10天采集、装船,这不是多快吗?在船上不死一株,只用两人护送,这不是好省吗?”

(二)为迎接中阿友谊树做准备

自从国内得知阿部长会议主席谢胡赠送周总理1万多株油橄榄苗之日起,林业部有关司(局),即开始做迎接苗木的准备工作。期间正值春节,有的同志因忙于油橄榄种植选点工作,而放弃回家探亲的机会;有的抓紧一切时间,对我国先期引种的试验点进行调查研究,查找有关资料,整理编写油橄榄栽培管理的技术资料;年1月23日,林业部以(64)林国苗第3号《林业部关于安排引种油橄榄的通知》发至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湖北省(区)林业厅(局)和各引种场(站)。文件着重强调:“种植这批油橄榄苗木不单纯是引种试验,而是一项政治任务。为此,必须抓紧时间,立即进行具体布置,在指定承担种植任务的林场,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通知还要求承担种植任务的林场,派得力技术干部于年2月13日至15日在湛江市参加油橄榄栽培技术培训班,由我国早期参与引种的技术人员传授栽培管理技术和经验,并领取苗木押运回场。培训会议要求各引种场(站)严格按照林业部下发的《油橄榄栽培技术规程》做到适地适树,选好地,施好肥,种好树,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种植点的选择。根据油橄榄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并考虑不同地区的气候与自然条件,适当集中种植,以便于管理、检疫和病虫害防治,选择了昆明海口林场、重庆歌乐山林试场、贵州独山林场、柳州三门江林场、桂林林业试验站五个国营单位作为生产性引种试验。同时,将少量苗木分配给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湖北省材科所、云南省林科所、浙江富阳亚热带林业试验站、广东湛江地区林科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7个科研单位,共8个省(区)12个引种点。

(2)种苗的分配。这次阿方赠送的油橄榄苗木共5个品种,共株,其中:米扎株,佛奥株、爱桑株、卡林株、贝拉株。各引种点因肿瘤病等烧毁株,实际定植株。此外,根据中阿科技合作协定,阿专家随船带来油橄榄种子40kg,分别分发给昆明海口林场15.5kg,重庆歌乐山林试场16kg,南京植物研究所2kg,广东湛江市林科所1kg,江西省林科所2.5kg,四川省米易热作试验站3kg。

当苗木运抵各地后,各级*政领导都很重视,在人力、物力、运输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以最快的速度将苗木运至各个种植点。各地商检部门主动配合各种植点,并与种植点职工逐株检疫病虫害情况,对患有严重肿瘤病的植株及其包装物等,都坚决予以烧毁,不留后患。各引种点在种植前都举行了隆重的种植仪式,有关省、区*政和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都参加了种植活动。年2月28日,在云南滇池之滨的国营海口林场,阿尔巴尼亚两位专家同省、市领导、科技人员、林场职工一道,在林场的山坡上一起铲土、浇水,并肩种植友谊树。林场附近的十八中学的少先队员特地赶来,按照阿尔巴尼亚习俗,同阿两位专家一道种植了第一棵油橄榄树苗。2月22日上午,国营柳州三门江林场举行了隆重的种植仪式,少先队员与阿两位专家首先示范种植了第一、第二株油橄榄苗木,接着工人、干部、部队官兵等同阿专家一道栽种了多株油橄榄苗木。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各引种点于3月上旬基本完成了1万多株油橄榄树苗的种植任务。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在木本植物方面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而且根部带宿土入境的引种,不仅在我国引种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奇迹。

(三)周恩来总理栽种油橄榄样板树

年3月1日,周恩来总理一行结束了亚非欧十四国的友好访问抵达昆明,2日晚得知阿尔巴尼亚护送油橄榄苗木的两位专家正在昆明海口林场指导职工种植油橄榄树苗时,便连夜召集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闫红彦、副省长刘明辉及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总局长刘琨等同志了解情况,决定第二天接见专家,并去林场种植油橄榄树苗。3月3日上午,周恩来在昆明饭店接见了两位专家后,不顾旅途疲劳,与阿两位专家同车前往位于昆明市郊60km的海口林场。途中周总理不停地向两位专家询问油橄榄的生活习性及种好管好油橄榄的有关技术问题。周总理说:“现在,在这里种植油橄榄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树能不能成长?第二,到时候能不能结果?第三,能不能培养出第二代?第四,第二代能不能成长、结果?这些问题现在都不能解决。以后解决了,我也不会知道了。”这些,就是后来人们经常提到的种植油橄榄“要过好五关”。

周总理如此关心油橄榄的引种和发展,并身体力行地在昆明海口林场与阿尔巴尼亚两位专家和少先队员们共同栽下一株中阿友谊树—油橄榄。在现场,周总理对林场副场长说:“每棵树都要有记录,要像保护四岁的小孩子一样,细心地照管它。”林业部每半年把油橄榄生长情况向国务院汇报一次,年林业部几乎每个月向总理办公室汇报一次,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仍坚持半年或一年汇报一次,并简要告知阿方。

(四)要派人去学习种植油橄榄树的技术

年3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与阿尔巴尼亚两位专家同车前往昆明海口林场途中,阿农业部林业局总工程师伊利亚·纳科对周总理说:“我们想,中国最好派一个专家组到阿尔巴尼亚去学习一两年……”周恩来说:“对,要派有林业知识的人去。”时隔22天的3月25日,周总理在接见阿尔巴尼亚国立地拉那大学代表团时,谈了很多关于阿赠送我国油橄榄树苗的事。周总理说:“我们决不能自满,天涯处处有芳草。我们要派人到阿尔巴尼亚去学习保护和种植油橄榄树的经验,要把住几关:首先要土壤、气候适宜,搞错了就不能活。第二,要成活率高,一百株中活的十株也不到,那不行,至少也要活50%以上。第三,种好要使它结果。第四,要出油,其中有的可能出油少。第五,不止一代,要二代、三代也不变质,不退化。这是林学家的事,我同徐纬英都说了,要过五关。种植油橄榄,温度、地下水、雨量等都很重要,温度在40度以上是不行的。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专家,不去学习是科学家的自大思想。派去学习的人,要有林业方面的知识,有实践经验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周总理曾先后三次谈到,要选派有林业知识的人去阿学习……。

年3月上旬,林业部率先落实周总理指示,选派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的李聚桢同志参加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在京举办的阿尔巴尼亚语培训班。同年10月16日,由林业部、中国林科院、四川省林科所、广西桂林林业试验站,各派一名林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赴阿尔巴尼亚学习油橄榄栽培与加工技术小组,一行四人离京赴阿尔巴尼亚学习一年。

(五)一定要种好管好油橄榄树

年3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云南昆明海口林场亲自种植了一株油橄榄树苗,并指示油橄榄要过好“五关”。“每株树都要有记录。要像保护四岁的小孩子一样,细心照管它。”在周总理一系列指示精神的鼓舞下,各引种单位和有关地方*政领导,都把引种试验油橄榄当成一项光荣而重要的政治任务,精心种植,认真管护,确保苗木有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重庆歌乐山林业试验场在歌乐山地区人民委员会领导下,与当地机关、团体、学校共同成立了油橄榄管理委员会,发动群众、学生、机关干部,人人爱护管理油橄榄树,为油橄榄树解决电灌,抽水上山进行灌溉,并为幼树更换客土,修整水平台,改善土壤条件,使油橄榄树根深叶茂。昆明海口林场组织发动本场职工和附近工厂、机关、学校义务为油橄榄园修建小型水库、水渠和小区蓄水池等灌溉设施。柳州三门江林场和湖北省林科所等引种点还为油橄榄建立小型气象站,营造防护林带等。由于各引种点都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增强了树势,提高了油橄榄树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进一步促进油橄榄幼树的健康成长和开花结果。根据年2月25日,林业部上报国务院(66)林国苗字第14号《关于油橄榄栽培管理工作情况的汇报》中描述:年底,12个种植场(站)保存的油橄榄总株数为株,年因肿瘤病烧毁和其他病虫为害以及管理不善致死的共株,存活株,保存率为定植株数株的93.4%。大部分植株生长较好,按生长势分类,生长健壮的一类植株占30.1%;生长基本正常的植株占46.5%;生长不正常或有较严重病虫害的植株占23.4%。一般生长量为:高度60cm左右,地径为1.5cm左右。年昆明海口林场、湖北省林科所等5个引种点共有24株第一次开花。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早期由阿尔巴尼亚和前苏联引入的油橄榄,年产鲜果5kg,并为我国培育出第一批实生和扦插苗余株,为我国进一步推广发展油橄榄打下了种质基础,取得了繁育苗木的宝贵经验。年有6个引种点94株开花,22株结果,产鲜果1kg。引种的5个品种都结了果,果实大小、色泽正常。当年12月19日,林业部将昆明海口林场制作的油橄榄果实样品1瓶,照片3张,送周恩来总理检示。年8省(区)12个引种点,有株开花,约株结果,产鲜果kg。从此,开始了榨油、盐渍和糖渍油橄榄罐头、蜜饯等产品的加工试验,并多次将样品送至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审示。

在引种试验期间,各引种点的广大职工,始终把种好管好油橄榄作为己任,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各引种点从未放松对油橄榄的管护工作。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林业部的广大职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坚守岗位,深入重点引种单位调查研究,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总理办公室汇报。使油橄榄引种试验工作转危为安,并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广大科技人员和油橄榄工作者,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油橄榄要过好“成活、生长、开花结果、高产稳产和传宗接代五关”的指示,精心管护,科学试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使油橄榄成功地渡过了“成活、生长、开花结果和传宗接代四关”,正在努力向“高产稳产关”迈进。由于试验示范取得了初步成功,随后我国开始大量引种栽培油橄榄,在—年的30年间,我国先后引入有登记的油橄榄品种个(现全国广泛栽培的品种有20多种),发展油橄榄的热潮在长江以南各省区全面展开。半个世纪以来,*和国家高度重视油橄榄产业的发展,先后有两位总书记和两任总理亲自关心支持油橄榄产业,把它上升为关乎民族健康的国家意志和战略资源加快发展。

周总理引种油橄榄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总理关心人民生活,与人民心连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人民服务”精神,这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心系林业,带头种树,改善环境的行动,为广大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油橄榄总理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