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代第三课清朝文学史之戏曲及其他曲艺形式
TUhjnbcbe - 2020/9/24 14:00:00
白癜风哪里权威 http://pf.39.net/bdfyy/dbfzl/171218/5941738.html

文学史

—元明清之

戏曲及其他曲艺形式

戏曲到了清代,前期接着明朝戏剧的余韵,还比较兴盛,康熙年间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了清代的最高成就,乾隆之后,值得一提的戏剧作品就少之又少了。清中期后,代表“雅部”的昆曲逐渐衰退,一直到现在,昆曲已经变成活化石一般的存在被供在非遗的祭坛上了。而各个地方戏曲却在当地日渐兴盛,相对昆曲而言,野调俗腔的地方戏也被称为“花部”。

苏州作为昆曲的发源地,在清初也依然是聚集着许多戏曲作家,形成了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李玉,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他的创作分为明末和清初两个时期。明末代表作以“一笠庵四种曲”最为有名,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清初代表作为《清忠谱》、《万里圆》、《千钟禄》。其中《千钟禄》算是写的比较好的剧作,讲述明初燕王与建文帝争夺帝位、攻破南京后,建文帝化装成和尚逃亡的故事,剧中《惨睹》一出建文帝的一段唱词在当时很是流行: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清代前期,除了李玉,还有一个李渔。李渔作为一个养生专家,真正的身份实际是清代前期重要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的《闲情偶寄》不仅讲养生,讲怎么精致生活,也很认真的研究了戏曲,其中《词曲部》,用了“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浑”、“格局”六个章节,来论述戏曲创作。他组建了一个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可能为了迎合市场提高商演收入,所以李渔的创作走的都是谐星路线,他自己对自己剧作的评价也颇为老实:“年少填词填到老,好看词多,耐看词偏少”(《慎鸾交》开场曲)。

李渔的代表剧作主要为《笠翁传奇十种》喜剧集,包括《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也称“笠翁十种曲”。其中的《怜香伴》是一部女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最为感人的剧目是《比目鱼》,写贫寒书生谭楚玉和戏班女旦刘藐姑相爱,而藐姑被贪财老母逼嫁给了土豪钱万贯(啧啧,这名字取的够直白够铜臭的。),藐姑不从投江自尽,谭楚玉也随之投江殉情,二人死后化为一对比目鱼,被人捞起,又化为人形,结为夫妇。情节虽然狗血,但是对儿女痴情的刻画,比较淋漓尽致。

清朝戏剧的高光时刻出现在康熙年间,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戏曲史上的名篇。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后人有“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叹,可谓“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

《长生殿》主要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关于这俩人的故事,前人著述颇多,比较有名的就有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白朴的《梧桐雨》。洪昇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取舍,创作出独特的《长生殿》:

剧中对“情”的力量做了充分渲染,甚至能够感动天地*神,从而使得唐明皇杨贵妃得以位列仙班,永久团圆。

在写“情”之外,又用了相当笔墨和篇幅来写当时的社会*治情况,场面宏大,是的整部剧又又了历史剧的特点。

整体而言,《长生殿》在结构上场面壮丽,全剧五十出,情节曲折,组织严密;在曲词上,也清丽优美,饱含深情。

继《长生殿》问世十年后,康熙三十八年(),孔尚任的《桃花扇》也创作完成。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他的命比洪昇好,受康熙赏识,破格提为国子监博士。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侯方域年去世,他估计也没想到44年后,自己会成为他人故事里的人。剧中侯方域与李香君相爱,但是两人被当时*局左右,历经坎坷,好不容易在明朝灭亡后,两人重新相会的南京郊外白云庵,观众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却出现一个张道士,用国家灭亡断了两人的儿女之情:

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思想觉悟都很高的二人遂双双出家。

《桃花扇》也成为中国戏剧史上少有的不以大团圆为结局的作品。全剧弥漫着悲凉幻灭之感,揭示了人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不可逃脱的人生悲剧。

到了乾隆年间,被称为“花部”的地方戏曲已经开始与昆曲分庭抗礼,李斗《扬州画舫录》,将“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称为“花部”,这一时期,唱“花部”各地剧班开始进京,形成南腔北调聚一城的局面。

到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逐渐风行一时,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后又吸收秦腔、昆曲等声腔曲调,到道光年间,又与湖北的西皮调结合,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京剧”,并逐渐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这也说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合与创新,死守着老祖宗的祖产,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到了清代,除戏曲之外,民间还流行起了弹词和鼓词这样的曲艺形式:弹词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在现在的苏州一带依然很流行;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用鼓、板击节,三弦伴奏,也有只用三弦自弹的“弦子词”。

民歌在清代也颇为流行,民间小调之类的“俗曲”多是讲男女相思,情调动人。

更多学习交流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第三课清朝文学史之戏曲及其他曲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