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华文明的开端,自夏朝开始呢,中华文明逐渐从邦国时代融合成了一枝独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时代人们有了基本的礼仪,农业生产、手工业、经济、国家制度什么的也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假如要穿越,最早穿越到夏朝,我们这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现代人才有活着的可能。当然,前提是要穿越成奴隶主阶层,要是奴隶阶层基本也是离死不远了,在吃穿上面奴隶是最差的,衣不蔽体是常态,还要应对繁重的劳役,不停地干活大部分收入上缴,最惨的是会被拉去做人祭和陪葬。
到了夏朝要想有一身完整的衣服穿,最低级的阶层起码是平民,从夏朝开始服饰制度形成,经商代发展至周代形成了衣冠制度,服饰担负起深沉而复杂的礼仪文化角色,也就是说衣服相当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尺,假如你变成了一个夏朝人,你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
平民可穿的衣物很少,毕竟当时的生产力算不上发达,社会底层贫民衣物基本是草编兽皮,配以少量的麻衣,当时的夏朝已经有麻布了,不过产量并不多,价格应当是比较昂贵的。从二里头遗迹当中出土的随葬玉器上,能够发现少量的麻布残片,说明麻布在当时属于奢饰品一类,可作为随葬品。
如果是夏朝奴隶主阶层,那么衣物可供选择范围就大了,兽皮、麻布、丝绸各色质料衣物任君挑选,从史料中可以发现,夏朝已经有了织染技术,所以衣物颜色也不是很单调,起码有红色,绛红色、蓝色、白色和黑色可供选择,花纹上也可请技艺高超的匠人做提花织法,形成各色纹路。
夏朝是封建制度的开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丰富了物质资料,私有制的确定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蚕桑养殖技术就是在这时候得到的发展,丝绸的柔软华贵,使得统治者十分喜爱这种织物,《夏小正》行事历三月项下载有“摄桑委扬,妾子始蚕,执养宫事”,且又在五月项下载有“启灌蓼蓝”4字,这古奥简短的16字,它高度概括了当时养蚕的状态和染色技术。
养蚕在远古被看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蚕虫昼夜食桑,几经蜕变,由蚕虫结茧自缚,最后破茧成蛾,飞蛾产卵孵化成蚕,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人们把蚕变幻与“人死升天,死生轮回”相比拟,在“天人合一”思维的理念下,当时的人把蚕看作是上天赐与人世间通天引路的神物。
在上古传说中蚕被看作是上天的使者,陪伴天地左右栖息在扶桑树上,为了表示尊敬理当把造福人间的“天使”,虔诚有加地奉伺在圣洁的皇宫中,人们在宫廷专门建设了蚕宫,饲养蚕虫夏代人开创了宫廷养蚕的先声。
从这咱们能看出,丝绸这种物件儿非贵族不可穿着,不是奴隶主阶层基本是没戏了,能有麻衣穿不错了。古代社会以男性为尊,夏朝崇尚简朴,女性衣物款式很少,但是贵族男性因为要参与祭天、祭祖之类的活动,衣服款式就比较多了,出于礼仪需要,一个贵族男性的主要备四种服装,燕服、常服、公服和祭服,男性服装是当时服饰文化的主流,和如今社会女装独步天下的状态恰好相反。
咱们历史上第一代黄帝禹,一生简朴,但是在祭祀时穿的祭服也是相当华贵的,禹所穿戴的华美礼服、礼冠应该是当时最精美的丝织物。在当时是怎么样的植物呢?后来人也只能从有关文献作一些推论。据东汉刘熙撰《释名·释缯帛》称:“绢,也,其丝厚而疏也。”虽说《释名》离夏初近年,自古以来织造形制和规格基本上无多大变化。
夏朝较为完整的礼服,应该和后世朝代差不多,头戴冠冕上衣下裳,颜色以黑色和蓝色为主。夏朝以黑为尊,受限于当时的染色技术,常服应该是蓝色居多,根据夏小正记载,当时人们发现唯有除蓝靛可以直接着色外,其它红、黄、紫、黑等色调都需要媒染剂介入才能上色,因此夏人衣服多以蓝色素色为主。
当然丝绸麻布抵御不了严寒,在冬季人们还是以兽皮为主,普通百姓兽皮选择多样,只要御寒即可。贵族在兽皮选择上多以狐皮和羊羔皮为主,万物有神的古代,狐死首丘代表着君子之义,羊羔跪乳代表着谦逊感恩,人的价值取向在动物身上得到共鸣,因此这两种轻便保暖的皮毛是贵族冬季御寒首选。
由于夏朝距今有四五千年,二里头出土的文物虽有丝织品,但是时间久远多已碳化,没有一件形制完整的衣物出土,我们对于夏朝人的穿着只能以想象为主。从出土文物和史料,我们大约能推测出,夏人多以麻布草编衣服和兽皮为蔽体衣物,丝绸仅仅为少数人能享受的,衣物颜色多为蓝色和白色,贵族可穿上衣下裳的衣物,平民多为一片式衣物,腰间扎绳固定,因此想要拥有完整衣裳,在夏朝最低阶层为较为富裕的本部落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