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最近,陈女士正在为几片树叶发愁。
每到春天时节,杭州的家长都在“全城寻桑”。
假如你马上在搜素引擎上输入“杭州哪里有”,自动联想的10个词条中,有3条都在询问哪里有桑树。
“我孩子从学校一出来就说要去摘桑叶,我也是临时想到这个办法,没想到有外送桑叶的服务。我仔细一看,商家竟然是学校旁的文具店。”陈女士说。
饲养蚕宝宝是杭州小学三年级教材中的课程要求,需要孩子们亲自观测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自然界中那么多小动物,为什么选择偏偏选择白白胖胖的蚕呢?
杭州市时代小学的科学老师鲍心如说:“首先,蚕宝宝的体积小,易于饲养;其次,在蚕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蛹期,在蛹期前后它们会经历变态发育,从蚕宝宝的形态蜕变成蛾,所以它的形态上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些过程非常具有特点,包含了许多生物科学知识,因此值得孩子们去观测。”
来源:视觉中国
通过饲养蚕,观测其生长发育,不仅能够了解动物生命的知识,还能在观测之中培养起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相比于让孩子们去观察静态的图片,观测蚕的生长这一动态的过程更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孩子们能够以自然笔记的方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比如说绘制一下蚕宝宝的外貌特征,再配上文字说明,不断呈现它的阶段性变化特点,让观测不仅仅只是用眼睛看。”鲍心如说。
一千年前,李商隐提笔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一千年后,我们用蚕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蚕宝宝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成虫,大约经历40-60天,它的一生短暂却值得我们敬佩。“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作业渗透一些生命教育,唤醒孩子们对生命的尊重和